丘比(日语名称:キューピー,英语简称:Kewpie):调味巨头的营养延伸战线
作为日本调味品龙头,丘比在介护食品方面有50多种SKU。早在1998年便推出 温和菜单 (日语:やさしい献立)系列,覆盖软米饭、可吸食主食等产品线,率先切入院内和居家护理市场。其高热量营养饮品(125ml含200千卡、7.5g蛋白质)和多种稠化剂产品,构建了咀嚼困难者的系统性营养解决方案。
丘比的 温和食谱 系列
图片来源:丘比官网
玛鲁哈日鲁(日语名称:マルハニチロ,英语简称:Maruha Nichiro):海产冠军的高蛋白路径凭借水产加工优势,玛鲁哈日鲁以 高蛋白、好咀嚼 为核心切入点,打造 蛋白质21 系列(每100g含蛋白21g),精准服务高龄者营养需求。2024年将更名为 umios (意为 从海出发的解决方案 ),显示其以 海 为源的全生命周期食品战略,并于2023年起在中国启动本地化布局。
Maruha Nichiro的介护食品
图片来源:Maruha Nichiro官网
Maruha Nichiro将更名为Umios
图片来源:Maruha Nichiro官网
味之素(日语名称:味の素,英语简称:Ajinomoto):功能营养专家的多场景介入味之素主打高蛋白饮品与营养粉,广泛服务于术后康复、慢病调理与高龄补养三大场景。作为日本功能营养的代表企业,其技术与口碑为介护食品带来了更强的信任背书。
提供蛋白质的介护食品
图片来源:味之素官网
Alpha Foods(日语名称:アルファフーズ株式会社):即食派的便捷解法Alpha Foods聚焦 免加热、免加水、即开即食 的常温介护食品,特别适配养老院、日间照护中心等机构餐食场景,也逐渐进入家庭市场。其产品解决了护理人手紧张与就餐环境受限的问题,在B端获得快速渗透。
即食白粥,亦可用于救灾应急领域
图片来源:Alpha Foods官网
海商公司(日语名称:海商株式会社,英语简称:Kaisho):视觉诱导型创新先锋海商公司深谙 老人想吃的,是熟悉的外观 。其 松软系列 保留食材原形,通过独特软化技术实现咀嚼安全性。在提升高龄者食欲与尊严感方面,构筑了视觉与口感的双重驱动。
海商公司提供的鱼类介护食品
图片来源:海商公司官网
Forica Foods(日语名称:ホリカフーズ):全维度照护营养搭建者Forica Foods是日本最早专注介护食品的品牌之一,产品涵盖低蛋白米饭、浓缩饮液、即食泥状餐、营养布丁、膳食纤维粉等,形成从主食、主菜到甜点的完整餐食营养支持体系,被视为制度型照护食的标准制定者之一。
Forica Foods的产品线
图片来源:Forica Foods官网
四、趋势前瞻:日本本土的深化方向面对高龄社会的持续深化,日本的介护食品产业正在从 能吃 迈向 吃得更好 ,呈现出以下五大趋势:
1、营养个性化:从 统一照护 走向 精准支持介护食品不再只是解决进食安全,更聚焦于疾病对应型营养补给。面向肌少症、糖尿病、肠道疾病、术后恢复等不同人群,企业正积极开发配方型、疗效导向型产品,如高支链氨基酸饮料、低糖米饭、富含膳食纤维的果冻等。
2、感官体验优化:吃得安全,更要吃得有尊严再构型食品成为热门趋势:还原原食材形状、色泽、香气与口感,既提升高龄者食欲,也保留用餐的尊严感。部分产品甚至模仿传统料理的摆盘方式,让高龄者重拾 视觉+味觉 的美好体验。
介护食品的菜谱APP
图片来源:engesyoku.com
3、智能化融合:从产品卖点到系统解决方案以APP记录摄入、AI辅助制定营养配餐、智能辅助吞咽训练等为代表的 智能照护系统 正在兴起。一些领先企业已将营养摄入管理与康复评估系统相结合,向 产品+算法 模式过渡。
4、渠道广覆盖:从医院走向每一个便利店介护食品正逐步脱离 只能医院用 的传统认知,进入便利店、外卖平台、社区营养站点,让家庭照护变得更加便捷。尤其是疫情之后,居家照护需求激增,推动了介护食品的零售普及化。
5、跨学科协作:从食品科技走向医养融合牙科、康复医学、营养学、护理等多领域专家共同参与产品开发与使用场景设计。例如,吞咽训练食材设计、咬合强度重建曲线、配套摄入工具等,正成为产品开发的系统组成部分。
五、中国机会:启示与本土进化路径中国正在快速步入深度老龄化。到2035年,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4亿,吞咽障碍或营养吸收困难的高龄人群预计超过8000万。这意味着:日本今天的现实,或许就是中国明天的窗口。
1、市场初现雏形:医疗端试水、产业端跟进多家三甲医院已在术后康复中试点引入日系介护食品;
伊利、汤臣倍健等龙头企业已在高龄营养补充品方向布局;
越来越多的养老机构开始关注 吃得下 之外的 吃得好 。
2、政策风向支持:医食融合逐渐被写入发展路径《健康中国2030》《 十四五 老龄工作规划》等政策文件明确提出要推动特殊人群营养干预,强调 营养支持 作为基础医疗和养老体系建设的一部分。介护食品的 制度型窗口 正在打开。
3、中日企业协作:试点合作已现,未来空间巨大Maruha Nichiro自2023年起,与中国本地经销商合作推广其 高蛋白、易咀嚼 产品,并探索本地化生产;
Maruha Nichiro在中国市场推广的产品
图片来源:Maruha Nichiro官网
丘比也在尝试开发符合中国人口味的介护食品。
4、本土进化路径:适配中国饮食文化与消费行为尽管中国目前缺乏像UDF与Smile Care Food那样的国家标准体系,但已有企业开始借鉴日本经验,开发更符合本地饮食习惯的 软质食品 高龄营养包 与 吞咽支持型主食 。同时,中国消费者更习惯 功能性产品 包装表达,这也对介护食品的消费端语言与包装逻辑提出新的挑战。
介护食品
图片来源:meihan-sofumaru.com
5、四大推动力:催化中国介护食品从0到1介护食品在中国尚属起步阶段,如何从 概念型市场 走向 规模化产业 ?答案在于四股关键力量的协同发力:
政策引导:顶层设计决定赛道宽度
政府层面的 健康中国2030 、医保制度改革、 十四五 老龄工作规划等,已将 营养干预 列入基本健康战略。医保支付、养老补贴、营养标签管理等配套政策的推进,将直接决定产业发展的速度与深度。
标准构建:没有规范就没有市场
中国目前尚无类似UDF、Smile Care Food的国家级介护食品标准。建立一套基于咀嚼难度、吞咽风险、营养密度的科学分级体系,需要学术界、营养协会、医养机构与监管部门共同参与。这不仅是产业 合法性 的前提,也是信任的基石。
渠道教育:产品再好,也需被 看见
要让介护食品走进千家万户,医院、药店、康复中心等B端机构必须首先 被教育 ,而后通过健康类KOL、自媒体、短视频平台等方式扩大影响。只有渠道理解并愿意推荐,产品才能真正触达目标人群。
消费者认知:最后一公里的决定性力量
高龄人群、家属、养老机构管理者构成了消费决策的核心圈层。如何将 介护食品 这一专业概念转化为 吃得更安心 的日常认知,是品牌球王会体育教育的重中之重。情感沟通、场景化传播、饮食文化共鸣,将成为打通消费端的关键钥匙。
本文封面图来源:日本Amazon
提示:
*本文为(ID:CJFBRA)原创,不代表FoodTalks立场,转载请联系出处。
*资讯投稿与商务合作,请查看 ,并联系Bobo。
*如遇二维码失效无法加群,请联系工作人员Lemon(微信号:FBIF_Lemon)。
关注公众号点击获取更多
微信扫一扫
全球60%的消费者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。
健康食品的过往与未来。
基于新技术、新模式的产品,是怎么在新一代消费者的养生需求上「推波助澜」的?
世界各地的消费者,不论年龄,不论性别,都在追求一种更加全面的健康方式。
获取更多食品资讯与供需信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