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
中文 English 登录 热门搜索 罗森“超市化”大考
灵兽
2025-06-12
微信扫一扫
复制链接
也许,今年也将是决定罗森能否守住中国市场阵地的关键窗口期。
本文为灵兽原创,作者:晴山,转载请联系出处。
也许,今年也将是决定罗森能否守住中国市场阵地的关键窗口期。
图片来源:微博@罗森Lawson上海
一、改造后的成效如何?两年前,罗森中国正式提出 便利店+ 战略。如今,两年时间已过,这一战略的效果似乎并不十分明显。
便利店+ 战略最为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改造门店,试点 超市化 转型。
早在2023年的便利店大会上,罗森(中国)投资有限公司总裁三宅示修称: 我们计划用3年时间,将全国10%的门店改造为增强型门店,面积从标准的80-100平方米扩大到150-200平方米。
具体来看,罗森 超市化 转型的增强型门店改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维度上:
面积扩大,标准店从80-100平方米扩大到150-200平方米;品类扩充,店内SKU从2500个增至3500-4000个;动线重构,超市化改造后的店内增加生鲜区、堂食区、便民服务区等;设备升级,店内引入智能货架、自助收银等数字化设备。
以2023年4月改造后重新开业的上海金钟路店为例,该店投资150万,是普通门店的2.5倍。对比改造前,门店面积由之前的85平方米扩大至180平方米,SKU从2500个增至3800个,店内增加了生鲜区和堂食区,面积各占1球王会体育5%,扩大了鲜食区、日用品区和便民服务区,配备智能货架、自助收银等。
两年后的今天来看,罗森 超市化 改造后的成效或许能从试点门店的运营数据上看出一些端倪。
根据罗森华东区提供的改造门店运营来看(2023年第三季度),改造前门店日均销售是5800元,改造后为8200元,客单价由16.5元涨至22.3元,鲜食销售占比由之前的45%提升至51%。
图片来源:微博@罗森Lawson上海
数据看似乐观,但隐忧已经显现。
因为面积扩大,人工成本、水电费用、商品损耗出现了明显增长。根据毕马威《2023年中国零售业成本分析报告》显示,罗森 超市化 门店的运营成本显著提升,其中房租成本占比从12%升至15%-18%;人力成本占比从8%增至11%-13%:水电能耗成本增长40%-50%。
对此,有业内人士对《灵兽》分析称,其实罗森便利店的 超市化 改造,与真正的社区超市相比,其商品结构上存在着明显的短板。例如,超市化门店内的生鲜品类仅占SKU的10%-15%,而社区超市通常在30%以上,此外,商品也缺乏高频刚需的大包装家庭装商品,所以难以形成差异化。
同样,在二线城市,罗森 超市化 的尝试也遭遇到了挑战。
武汉光谷天地罗森店于2023年1月完成改造,投资约120万元,但从经营上来看,却令人失望。该店的一位相关工作人员透露: 周边居民更习惯去大型超市采购生鲜,我们的生鲜区成了摆设。 他称,店内每天都要处理大量临期商品,生鲜区损耗率高达15%(行业平均水平为9%)。
一方面,是高投入改造后的生鲜损耗率升高;另一方面,是 超市化 改造对供应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罗森供应链的一位相关人士坦言称, 生鲜配送频次需从1次/日增至2日/次,物流成本增加了30%,部分三四线城市无法支持生鲜配送,导致商品结构不全。
对此,业内人士称, 扩大面积后的便利店,需要整个供应链体系的重构,不是简单增加了店内面积后就可以称之为 超市化 转型。 所以,从新店改造后的经营状态,便可以看出,罗森的供应链能力尚未完全跟上转型步伐。
二、转型背后细看起来,罗森便利店超市化转型背后是多重压力下的战略调整。
从行业来看,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(CCFA)与毕马威联合发布的《2025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》,2024年中国便利店行业单店日均销售额为4634元,较2023年下降1.4%,延续了近年来小幅下滑的趋势。这一数据也反映了行业在快速扩张的同时,面临的客流减少、客单价下滑等核心挑战。
而罗森便利店试点 超市化 转型,也是在行业背景压力下的尝试。
首先,是竞争环境的剧烈变化。
贝恩咨询《2023年中国零售业报告》显示:日系三巨头(7-11、全家、罗森)在一线城市市场份额从2018年的62%降至2023年的48%。而本土品牌美宜佳门店数在2023年就已经突破了30000家,在低线城市也形成了绝对优势。
从《2025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》来看,去年美宜佳凭借下沉战略与加盟模式,持续扩大规模壁垒,以37943家门店稳居榜首,一年内狂开4095家店,算下来每日新增11.2家门店。此外,其 农村包围城市 策略成效显著,仅在广东县域市场的新店占比就超60%,同时通过 美宜佳优选 小程序整合社区团购,线上订单占比升至18%。
紧随其后的是天福(7521家)、芙蓉兴盛(5838家)等深耕区域市场的品牌,它们凭借对中国消费习性的深刻洞察加速跑马圈地。
更严峻的是,会员制仓储店的崛起直接分流了便利店的高端客群。据凯度消费者指数数据显示,山姆会员店和Costco的会员中,有31%减少了在便利店的消费频次,这部分消费者年均在便利店的消费额下降达2400元。
其次,是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。
例如,消费者对便利店的需求正在从 便利 向 便利+品质+体验 转变。
据罗森委托尼尔森进行的消费者调研显示:68%的消费者希望在便利店购买到更新鲜的食品,55%的消费者期待更宽敞舒适的购物环境,还有42%的消费者会因商品种类不足而放弃购买,特别是在一线城市。
图片来源:微博@罗森中国LAWSON
对此,业内人士表示,罗森便利店的 超市化 实质上是消费需求升级倒逼的业态进化,这种趋势在一线城市尤为明显。
另外,尽管罗森在数字化方面投入巨大,但效果不及预期。根据罗森中国2023年数字化运营报告显示,线上订单占比仅为7.8%,低于便利蜂的25%;会员月活增长率从2021年的15%降至2023年的4%;自助收银设备使用率不足30%。
数字化转型遇阻,使得罗森便利店不得不通过线下场景的升级来寻求突破,这也是推动当时 超市化 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三、面临考验从目前来看,罗森 超市化 转型正面临三大考验:一是,能否在扩大面积的同时保持合理的坪效:二是,能否建立适配 超市化 的高效供应链体系;三是,能否改变消费者的固有认知,真正成为社区生活的一部分。
便利店行业正在从规模竞争转向质量竞争,罗森能否通过 超市化 实现突围,将取决于其解决上述问题的能力。
对此,上海流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丽娟认为,便利店 超市化 需要把握三个平衡,面积扩大与坪效的平衡、品类增加与周转率的平衡、服务扩展与成本的平衡。而目前罗森在这三个维度上都面临挑战。
例如,从罗森的供应链来看,尽管其进行了多方尝试,但目前其核心竞争力仍在于鲜食供应链。据行研相关数据显示,其鲜食占比达40%-50%,年产值超2.5亿元。
然而不得不说的是,其鲜食驱动模式的优势正面临多重挑战。虽然罗森推出了冰皮月亮蛋糕等爆款产品,但区域口味差异,要求持续研发投入,而对比之下,本土品牌更擅长本地化选品。
罗森冰皮月亮蛋糕
图片来源:小红书@粤闽罗森Lawson
此外,鲜食供应链需直面损耗压力,鲜食高毛利常常伴随着高损耗率,供需平衡稍有不慎即导致库存积压,这对罗森来说同样是挑战。
对此,一位业内人士对《灵兽》称,罗森的 超市化 战略除了扩大门店面积从范围上寻找市场空间之外,如何通过创新来实现破局,才是它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。
上述人士称,要破局先得了解清楚便利店行业目前痛点与挑战:
一是,成本压力持续加大。例如房租、人力成本年均增长在8%-10%,鲜食等高毛利品类对冷链物流要求高,供应链成本攀升;
二是,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。从行研数据上来看,商品结构相似度达70%以上,而价格战导致利润率下降,行业平均净利率约3%-5%之间;
三是,区域发展表现出的不平衡。比如,一线城市市场趋于饱和,新店分流严重,而低线城市消费习惯仍需培育;
四是,企业数字化转型投入大。智能系统前期投入高,中小品牌难以承担。同时,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面临挑战。
而对于罗森来说,如何发力做好产品创新才是其突围的关键。 上述业内人士对《灵兽》表示。
图片来源:罗森官网
他称,例如2013年7-11突破美式咖啡提萃技术之后,仅仅用一年的时间,就创造销售出4.5亿杯的奇迹。随之,其他品牌的连锁便利店也紧跟热点,投入便利店咖啡机,开始售卖现磨咖啡,让整个便利店咖啡市场迅速达到了一年13亿杯的巨大规模。后来,差不多有5年之隔,7-11便利店又推出其研发的新品炸鸡,既能解饿又能下酒,因此吸引了大批的年轻人,就连一些老年人也加入到购买的队伍。
能创造出如此的销售奇迹,最重要的一点是商品的创新,从而能带动整个零售业可持续发展。 上述人士对《灵兽》进一步解释道。
整体来看,虽然目前行业依旧处于加速扩张,特别是本土品牌,正在改写行业游戏规则,但对于罗森而言,真正的危机不是 超市化 转型抑或者其他战略尝试造成的单店亏损,而是在规模竞赛中逐渐失去差异化价值。
当消费者发现 在罗森能买到的,美宜佳更便宜;在美宜佳能买到的,便利蜂更智能 时,这个日系品牌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身份焦虑。也许,今年也将是决定罗森能否守住中国市场阵地的关键窗口期。
本文封面图来源:微博@罗森Lawson上海
提示:
*本文为(ID:lingshouke)原创,不代表FoodTalks立场,转载请联系出处。
*资讯投稿与商务合作,请查看 ,并联系Bobo。
*如遇二维码失效无法加群,请联系工作人员Lemon(微信号:FBIF_Lemon)。
关注公众号点击获取更多
微信扫一扫
“门头好小,是山寨罗森吗?”
吃一口冷静一下。
零售并购整合迎来窗口期,如何闯出一条自己的道路?
“这便当是饭前吃还是饭后吃?”
获取更多食品资讯与供需信息!